广州合同制消防员好吗
服装不一样。专职消防员穿的,准确来说不叫军装,应该叫专职消防员制服。专职消防员不属于现役军人,不授予军衔。
武警消防部队,是现役军人,授予军衔(武警警衔)。
合同制消防员一般由地方招聘(公招),属于事业编制或派遣合同工(根据所在地方政策不同);武警消防部队干部由军校毕业产生,战士由年度征兵产生。
宋代各级地方长官,其产生的
A |
宋代的地方长官,就其性质而言,是中央官兼任,非专职地方官。 |
热播剧《龙岭迷窟》中经常出现的摸金校尉在
摸金校尉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陈琳的《为袁绍檄豫州文》中:
又梁孝王,先帝母昆,坟陵尊显;桑梓松柏,犹宜肃恭。而操帅将吏士,亲临发掘,破棺裸尸,掠取金宝。至令圣朝流涕,士民伤怀!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、摸金校尉,所过隳突,无骸不露。
陈琳在檄文里写曹操亲自领兵挖掘汉代尊贵的梁孝王墓,破坏棺木,掠夺墓中的陪葬品,甚至专门设置了两个官职,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,由他们带领手下去盗墓,将所获之财用以军饷,凡是他们去过的地方,骸骨暴露。
但是在当时的其他文献和史书中,并没有记载曹操盗墓换取粮饷的事件,按照古代黑曹操的大趋势,如若曹操真的专门设置摸金校尉,必定会被口诛笔伐。
且曹操给自己的人设是匡扶汉室,行事也是以汉天子的名义,按照死者为大的传统,动人坟墓必将遭人唾弃,曹操断不会明目张胆的设置官职去盗墓而落人把柄。
檄文中说曹操盗的墓是汉代梁孝王墓,后来清末杨守敬所编写的《水经注疏》也说:操引兵入砀,发梁孝王塚,破棺,收金宝数万金。
但是实际上我国考古学家80年代在汉梁孝王墓里还发掘出了2万多件珍贵文物,例如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。由此可见此墓并没有大规模的被盗,证明陈琳在檄文里的所言要么夸张要么是假的。
显然陈琳的这篇檄文更像是为了政治服务的污蔑,而后世说曹操设置摸金校尉的大多被这篇檄文影响。
正史中其实记载过摸金校尉这个官职,不过不是曹操,是南朝宋废帝刘子业。
刘子业,作为南朝宋的第六位统治者,只在位两年,史称废帝,在位期间荒淫残暴,性格癫狂,他能明目张胆的设置官职去盗墓并不稀奇。
这是正史中唯一明确提到帝王设置盗墓官职的,且直言不讳的说明刘子业是模仿曹操,显然这个废帝也是被陈琳那篇讨曹文章影响。
冷兵器时代,战争中大将亲自冲锋陷阵,为何
正常情况下,冷兵器时代将军跟敌人进行单挑的现象,是不会出现的。
一说到古代战争,人们眼前立刻会浮现出这样的场面:
宋朝军中一将领来到阵前,高声叫道:“来将通名”。那边金兵军中出来一将朗声答道:“我乃大金元帅金兀术是也,你是何人,报上名来。”
宋将答道:“我是岳飞岳鹏举。金兀术犯我中原罪大恶极,还不下马投降?”
金兀术说:“宋朝皇帝昏庸,跟着他没有前途,还是归顺大金前途无量。”
岳飞大怒“狗贼死到临头还要胡言乱语,吃我一枪。”
于是两人阵前,你来我往开始厮杀,只杀得天昏地暗,日月无光。两军将士一动不动,在一边观战。
有人对此深信不疑,他们之所以相信古代有大将冲锋陷阵的情况出现,完全是因为受到了演义和电视剧的影响。
童话里都是骗人的,演义和电视剧都是不靠谱的;这些人演义看得多了,因此会产生错觉。
因为相信演义和电视剧,所以他们就找到各种理由来证明,证明古代大将不但上前线,而且还刀枪不入,很少伤亡。
比如大将本身武艺高强,战斗力爆棚,来多少人都不是他的对手。
再比如大将配备的铠甲质量上乘,防御能力好,战将重装上阵,毫发无损。
还比如,战将都有一个强大无比的卫队进行保护,所以敌军的兵器够不到他。
但是这些人忘记了,这些战将冲锋陷阵的意义何在?
冲锋陷阵是为了鼓舞士气吗?战场上千军万马,杀声震天,将军上了战场,大家伙也不知道。再说当时也没有高音喇叭,就是大声喊将军上了,大家努力杀敌啊。
又有几个人能听见,没有人知道将军来了,那不是白搭吗?
将军上阵杀敌是为了消灭敌人有生力量,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吗?
一个将军武艺再高,杀不了一百人就累趴下了,根本就无法改变战局。
既然如此,还上前线干什么,吃饱了撑的?
将军当然不怕死,马革裹尸、血洒疆场是军人最理想归宿;可是将军的职责是指挥战斗,是打胜仗。
将军应该做的,就是制定作战方案,将自己的作战意图通过身边的旗手,传达给各部,让大家协同作战,发挥最佳效果,取得战斗胜利。
军旗是有高度的,大家只要看到军旗在,军心就稳定,作战就有条不紊。
我们现在开公司,最讲究的是分工合作,各司其职;最怕的就是相互越位、乱了章程。
将军冲锋陷阵跟公司老总不在办公室,去下面打扫卫生一样。这样的公司,迟早会倒闭;这样的,立马就会玩完。
如果将军有了闪失,就是无头苍蝇、不战自乱,敌人巴不得对方将军这样做。
关于将军的职责,大军事家戚继光在自己的著作《纪效新书》一针见血地说:“夫主将固以司旗鼓调度为职”。
戚继光他老人家还说“况为将之道,所谓身先士卒者,非独临阵身先。”
其实这是个小孩都懂的道理,一个合格的将军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。军人在没有高升之前,可以横冲直闯,不怕牺牲;一旦当了将军重任在肩,就不能由着性子,哪怕手痒痒也要克制。
说白了,谁都可以死,将军不能死,不是将军怕死,而是职责决定。
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曾经被孙传庭围剿,只剩下18骑,活下来的都是大将,其中就有刘宗敏。如果他们都战死了,还会有后来的大顺军进北京吗?
俗话说,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,将军都是青山,士兵都是柴火。
有人说,既然这样说,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名将战死?比如项羽、庞、赵括。我们说将军不能冲锋陷阵,但是无路可逃的时候,将军也会拼命,那是没有选择了。
将军战死的情况,都发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,不是不想活,而是没有活路。
杨正刚的介绍
杨正刚,人名。值得关注的人物有杨正刚,空军中将(1934.5-),湖北郧县店峪湾人。1948年1月参加解放军,1956年加入,1993年7月晋升空军中将军衔。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,九届全国政协委员;杨正刚,1978年出生,2001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,中学一级教师,现任潍坊四中团委书记、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;杨正刚,号雪人,字天禅,艺术馆美术创作员,专职画家从事油画、国画、水彩画、壁画、光绘画等多种类绘画创作。
大同历史有哪些名人
最有名的应该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佘老太君了吧。拓跋宏作为皇帝被记载的比较多,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佘太君。因为杨家将戏曲故事的传播,佘太君这个人物在可谓家喻户晓。在戏曲舞台上,佘太君智勇绝伦,与杨业在七星庙成就姻缘;杨业遭奸臣,战死沙场。佘太君不畏权势、为夫伸冤。其后掌管天波杨府,统领杨门虎将,成为大宋擎天之柱。在杨宗保战死沙场后,佘太君甚至以百岁高龄挂帅,率十二寡妇西征。戏曲故事激励忠义、荡气回肠,佘太君俨然一副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形象。戏曲终究为后人创作,然则历史上是否果有佘太君其人?
历来的文史学家,都将佘太君的人物原型,指向了府州折氏,佘太君即折太君,是为永安军节度使折德扆之女。折氏是个世代大家,女子众多,所嫁女子,只要其丈夫或子孙,官职达到一定级别,即可享受各种封赠。如笔者在前文关于折氏婚姻的论述中所列,折氏女婿中,官职达到知州一级及以上者,即有5人。而如果折氏外甥官职也达到这个标准,则作为母亲的折氏女子,即可享受郡君太夫人的封赠,即这些折氏女子均可被称作“折太君”。但有一位更加像戏曲中的佘太君。她是“张折氏”。
张折氏生活在北宋中晚期,是皇城使、宁州刺史、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张构的母亲,封号“崇仁县太君”,亦可称“折太君”。府州人张岊,因为在庆历元年(1041)保卫府州的战役中战功卓著,获得升迁,府州张氏,从此在政治上崛起。“张氏世家府州,县曰府谷,邦乡素号巨族,后世子孙各以功名奋立取美仕、建奇勋,或统帅方面而总兵权,或列镇要藩而安民社,任军政、在城寨者不可胜数。自国家兴师以来,一切兵机计划之谋、边防便宜之务,悉付张氏昆季。由是疆场绥静、羌戎慑伏,外饵跳梁之患,内宽吁食之忧”。《张括墓志》中的这段话,道出了府州张氏家族的兴盛。张岊的儿子张世范,娶妻折氏。张世范以东头供奉官的职衔,为延州绥德城兵马都监,与夏人作战,战死沙场。其子张构,因晓勇善战,军功卓著,官至宁州刺史、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。建中靖国元年(1101),张构去世,时50岁,这位守寡多年的折太君,年龄当在70岁左右。